• 用户名
  • 密码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今天是:

嵇曾筠

发布时间: 2015-06-18

  嵇曾筠(1670-1738)字松友,号礼斋。他的父亲嵇永仁,康熙年间在靖南王耿精忠反清时遇害。嵇永仁死时,嵇曾筠才七岁。所以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但他的母亲杨氏,决心要培养儿子成才,靠织布挣钱送他去上学。

  嵇曾筠长大后不负众望,康熙四十一年(1702)中举,四十五年(1706)登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到雍正元年(1723)正月,已入直南书房兼尚书房行走。当年二月,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兼河南巡抚。六月,晋升为兵部左侍郎。当时,河南郑州东中牟县黄河决口。雍正授他为河南副总河督,堵筑中牟县刘家庄、十里店的决口,结果堵口取得成功。由此,嵇曾筠的治水生涯也正式开始了。而接下来的一件工程,则充分展示了他的治河天才。

  当年,黄河自西向东流至武陟,因地势逐渐平坦,落差减小,大量泥沙淤积河道。再加上黄河武陟上游有伊河、洛河等河流注入,沁河则在武陟入黄,每到汛期,各路洪水汇集到这里,极易造成决口。单单康熙六十年(1721)到雍正元年(1723)的两年多时间里,黄河在武陟一带就决口四次。洪水淹没了焦作、新乡、安阳后继续向北奔流,经卫河入海河,直逼京津,形势很是危急,而黄河武陟段也成了治黄的险工段。

  雍正登基后,便决定在武陟修建大小河流的总龙王庙——嘉应观,并在嘉应观两侧建东、西两道院。西道院为地方道台衙署,东道院为河督衙署。显而易见,如果黄河武陟段再决堤,不光“大水冲了龙王庙”,这两家衙门也首当其冲。新任河南副总河督的嵇曾筠,正是常驻武陟县主持黄河堤防事务的。这样的绝招,也只有雍正这种铁腕皇帝才想得出,倒也充分显示了当时朝廷治理该河段水患的决心。

  经过对黄河与沁河的周密考察,嵇曾筠提出了一套引水和筑堤的方案,得到雍正批准。雍正二年(1724)秋汛前,一条9公里长的黄河大坝修筑完成。这年秋汛,河水猛涨,但大坝却巍然不动。大水退后,出现了奇迹:由于新坝是在旧坝前临水修筑,南岸又开了引河,被迫流向南岸的河水主流大力冲击河沙,刷深了河道,大坝这边成为安全的高滩。从那时起到现在的280多年中,黄河竟再也没有在武陟决口。而在当时,这个奇迹让雍正十分高兴,他亲书“御坝”二字,让人刻碑立在坝上。

  从此,嵇曾筠辗转黄河流域及南北各地,担负着各项重要的治水工程。他经画有方,调度得宜,湖河得以奠定,民众庆贺安澜。嵇曾筠曾在诗中写下了自己的治河体验:“地势高卑有定形,疏之则泰壅之否。水性平险无常情,逆之则怒顺之喜。体认性慎审形势,行所无事有至理。我事黄河如弟子,河当引我为知己。”可见他完全摸透了黄河的脾性,而后人赞他是能驾驭洪水的“龙王”,实不为过。

  以后,嵇曾筠历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河南、山东河道总督、江南河道总督等职。雍正十年十二月,加太子太保,十一年四月,授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诰授光禄大夫,但仍总督江南河道。到乾隆元年(1736),又兼任浙江巡抚,三月改浙江总督,兼管盐政。十月加太子太傅。赵慎畋在所著《榆巢积识》中说:“(嵇曾筠)所居揆席(宰辅)而未尝一日立朝右,宦迹颇奇。”嵇曾筠自已也有诗曰:“祗为君亲恩并重,征衣不卸叠朝衣。”就是说,他虽贵为一品大员,却一直奔波于全国各地。而且常常是过着“未旦呼灯起,河声逼枕坳”的日子。也可见,这位治河名臣的辛苦劳顿。

  而在嵇曾筠督造的众多水利工程中,浙江的海塘工程也值得一提。现在钱塘江大潮是著名的风景线。但在历史上,我们的祖先为了防止它的危害,成年累月地跟它作斗争。直到清乾隆初年,嵇曾筠修建了鱼鳞大石塘,才基本上奠定了永久性海塘的基础,其模式一直沿用到民国初期。1855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见到这种鱼鳞石塘,很感震撼,把它写进书中介绍给西方。目前留存在海宁老盐仓的一段清朝古海塘,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乾隆三年(1738)九月,上谕曰:“大学士嵇曾筠,在浙江年久,今海塘工程已渐就绪,著入阁办事。”他总算可以结束一段来往奔波忙于治水的生活了。不过,此时他已是积劳成疾,遂奏请回籍调治。乾隆帝为此专门赏赐了他人参十斤,诗一首,还让他的儿子嵇璜回去省视,甚至派了太医来给他治病。但当年十二月还是不治而亡,一代“龙王”终于离去,终年69岁。

信息来源: | 责任编辑: 山水

网站简介 | 网站法律声明 | 网站大事记

主办单位:山东水利厅 承办单位:山东省水利信息中心

网络维护电话:0531-66572192 电子邮箱:sdslxc@shandong.cn

鲁ICP备050431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