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发布时间: 2006-11-06
各位领导:
莱西市地处胶东半岛中部,总面积15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3万亩。全市辖11个镇、3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862个村庄,共72.3万人口。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93.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256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542元。继2005年莱西市首次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后,今年排名又有了大幅提高,由第100位提升到第64位;并先后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市)、首批省级文明城市、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市等称号。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水利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2005年以来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9月下旬,被表彰为“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市”。截止目前,全市共兴建水利工程5444项,总投资28830万元。扩大灌溉面积2.57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4.62万亩。其中市级重点水利工程投资15363万元。
一、突破难点,千方百计增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
在对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和取消“两工”后,资金问题更加成为制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瓶颈”问题。为突破这个难点,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千方百计筹措资金。
(一)坚持政府主导。一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2005年以来,我们共争取青岛市以上资金8084万元。同时,加大市财政配套力度,共配套资金5618万元;二是及时足额征收各项水利规费。去年以来,共征收水利规费3250万元,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二)推行“一事一议”。农民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取消“两工”后,为调动他们自愿投资水利的积极性,我们坚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于村办、跨村办农田水利工程,积极推行“一事一议”政策。对于村内开展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需劳务和资金,如村内新打井、修缮水利设施、挖塘以及挖自来水管沟等,由村委会召开干部、村民代表和村民会议,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决定出资出劳方式。对于涉及镇及多个村利益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由镇按照“共同受益、共同负担”的原则,统一规划,分片分段落实。如我市店埠镇的狼埠沟,因年久失修排水不畅,雨季多发涝灾,对周边5个村庄的农业增收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镇政府召集5个村的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了协商,确定以镇政府投入机械和维修建筑物为主,各村投劳分段整修为从,由市水利局派技术员现场指导,对狼埠沟进行了彻底治理。共投入资金60万元,投劳2万个,整治排水沟4000米,解决涝灾面积2万亩。两年来,全市农民通过“一事一议”,共投入资金6550万元,投劳130万个,建设村级水利工程520项。
(三)变存量资产为可用资金。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本着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的原则,采取承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对全市的小型水利工程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实施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机制换效益、以改革促发展的战略,取得了明显效益。截至目前,全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共完成3860处,收回资金6800万元。
(四)发展民营水利。为进一步拓宽水利投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资格局,形成全社会投资水利的良好氛围,我们坚持“谁建设、谁管理、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积极鼓励支持个人、集体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多种方式参与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投资与经营,并在规划设计、施工指导、质量监督、项目审批等方面搞好服务。去年以来,全市发展投资50万元以上的民营水利大户30个,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15个,会员人数达到1600人。我市财政共拿出以奖代补资金1100万元。水集街道一居民与产芝水库管理局合作,投资860万元,建起了隆德水务有限责任公司,从事工农业供水,年纯收入达到102万元。
二、突出重点,积极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
2005年以来,我们坚持把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紧紧抓在手上,连续两年把这一工程作为市政府的“民心工程”、“实事工程”,共投资4540万元,先后帮助341个村庄、26万人用上了自来水,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诚拥护。为进一步巩固、完善和扩大农村通自来水成果,我们还兼顾了2方面工作:一是实施了23个含高氟水村庄自来水管网和水源改造工程。对因年久失修老化供水不正常的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将自备水源接到集中供水厂,保证了供水的正常运行和水质安全。二是市政府组织水利局、教体局、卫生局、民政局等部门组成专门班子,对农村中小学、医院、农村卫生室、敬老院的饮水情况进行了全面普查,摸清了底子。对其中仍在吃自备水的单位逐一列出单子,制订了具体规划,计划在今冬明春,以市政府投入为主体,采取多种融资措施,全面解决这些公益事业单位的饮水安全问题。
在此基础上,为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我们着眼长远,又规划实施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以市自来水公司为龙头,依托镇(街道、经济开发区)水务站,在全市范围内强力推行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具体措施是:通过城区管网向周边乡镇、村庄延伸,扩大以产芝水库为依托的中心水厂供水量;对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孙受、姜山2座次中心水厂进行改善和扩建,进一步提高供水能力;利用北墅水库、高格庄水库、马连庄水库丰富优质的水资源,新建3座次中心水厂,到2008年,将形成由1个供水中心、5个供水次中心组成,日供水能力达到20万吨,覆盖全市城乡的集中供水网络体系,使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整个工程概算投资20300万元。在农村通自来水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已经对所有管网都按照“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规划设计施工,为全市并网供水打好基础。其中,城区水厂、姜山水厂、孙受水厂和夏格庄供水站的管网已基本覆盖了我市的中部和南部。在北墅水厂、高格庄水厂和马连庄水厂建成后,北半市的镇村集中供水管网可与水厂管网相对接,全部实现集中供水。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不仅可打破城乡分割的供水多元化格局,使农民与市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而且由于水资源选择、水处理设备、水厂建设实行统一标准,使城乡供水质量完全一致,还便于城乡统一组织管理,统一成本核算,统一水费标准,统一优质服务,一举多得。目前,城区水厂、姜山水厂、孙受水厂的扩建工程已全面展开;一期工程投资500万元的高格庄水厂已经动工;北墅水厂和马连庄水厂已完成了规划。
三、建管并举,切实加强水环境建设
构建和谐水利是科学发展观对水利事业的基本要求,加强水环境建设是实现人水和谐的必要手段。在工作中我们突出抓了3个方面:
一是搞好水生态修复。近年来,我市以打造全国生态示范市为目标,重点以小流域治理为龙头,投资3200万元,实施了28项水土保持工程,共治理流失面积15平方公里。特别是今年,我们按照“水生态更和谐,水环境更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完成了河道生态修复工程规划。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7680万元,对大沽河主河道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把大沽河建成一条绿色长廊。首先投资1403.45万元,在产芝水库至804省道之间,实施标准段建设,治理流失面积7.6平方公里;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200万元,完成了《莱西市梅花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可行性研究报告》。计划投资1046万元,将梅花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成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区。
二是成立镇水务站。2001年我市乡镇机构改革时撤销了水利站,农村水利设施有人建,无人管,损坏严重。特别是在农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农村水利建设组织难,实施难。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要,我们决定以农村通自来水工程的全面实施为启动点,从理顺组织机制入手,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成立了镇级水务站,以原水利站技术人员为主体,每个水务站核定编制3-5人,其中水务站长为全额事业编制。水务站的成立不是简单地恢复,而是适应新形势,对原水利站一些过时的职能进行调整,并赋予了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等方面的新职能。在对水务站的管理上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体制。水务站成立后,又根据村庄大小在村级设立了水管员。目前,全市镇村两级共有专兼职水务人员1037名。全市上下形成了立体化全方位的农村水利组织体系,实现了水利工作政令畅通,党的水利方针政策能够及时传播给农民,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等各项水利工作能够及时组织实施,农村水利的建管真正有了组织保障。同时,通过组建水务站,对农村供水管理进行专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建立了“建、管、服务”的长效机制,让群众看到了农村供水规范化建设方向,解除了过去对水质和管理的担心与顾虑。更重要的是,水务站通过供水管理服务,增强了自身造血功能,积累了农村水务市场化运作经验。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我们先后研究出台了《水资源管理办法》、《农村供水条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规定》、《镇办水务站工作规范》等规范性文件,从制度、机制、体制等方面,保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顺利进行,形成了长效机制,保证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今年又研究制定了《莱西市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办法》,对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管理、运行管理、资格管理、水费收取与使用等进行了规范,为建立供水工程健康运行的长效机制提供了制度保证。
莱西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