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五载 夯实基础百年——东营水文事业建设综述
发布时间: 2017-10-26
今年的中秋节对于东营市水文局来说,意义有些不一样。伟大的祖国母亲刚刚度过了68岁华诞,十九大召开在即,整个中国都在为砥砺奋进的五年而自豪。与此同时,山东水利改革发展的步伐已坚定地踏过了五个春秋,东营市水文局也即将走过初创的五年。
是见证者,更要做好践行者
“东营水文是沐浴着十八大的春风成长起来的。”东营市水文局局长张惠潼自豪地说,“我们不仅是‘山东治水五年’的见证者,更是坚定的践行者。”
2012年10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它像滚滚春雷,给华夏大地带来一派生机。正是在这一年的十月,东营市水文局开始筹建。带着省水文局党委的殷殷重托,作为全省最后一个成立的市水文局带头人,局长张惠潼身感责任重大。“要像一支水尺一样扎根在东营大地!”回想起自己来东营前的誓言,面对眼前如同一张白纸一样的东营水文,张惠潼没有气馁:“快办手续抓筹建,招兵买马建队伍,推进建设夯基础”。说干就干,一班人不等不靠,注册机构、开办账户、勘测地形、建设站点……工作因为有了思路变得更加顺畅,生活因为有了目标变得更加充实。2012年的岁末,在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中,东营水文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因为没有正式的办公场所,东营市水文局2012年度总结大会是在食堂里召开的。餐桌拼成会议桌,电脑包装箱糊住窗户,就是在这个简陋的“会议室”里,诞生了东营水文的“隆中对”——“到2017年末,基本实现‘五个一工程’:构筑一个网络,即布局合理、覆盖广泛的水文水资源监测网络;建成一个基地,即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服务高效的东营水文巡测基地;创建一个中心,即建设标准化、设备先进化、人员技术化、管理规范化的水环境监测中心;完善一个体系,即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文服务体系;打造一支队伍,即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团结协作、锐意进取、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东营水文铁军。”
“第一次听到张局长描绘‘五个一工程’,感觉就像天方夜谭,”说起当时的感受,办公室主任夏群同志至今兴奋不已,“别说巡测基地了,当时连一个像样的水文站都没有,五年完成这么些工程,感觉不大可能。但是局长那坚毅的目光感染了我,让我认定跟着干下去,一定没有错!”
2017年10月14日,山东省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2013-2014年度东营市广利水文站生产业务用房完成单位工程验收。这个地处东营市中心地段,占地5.3亩,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集东营市水文巡测基地、东营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和广利、耿井等六处水文站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的验收,标志着东营水文“五个一工程”总目标全面实现。
“我们是乘上了山东水利改革发展的翅膀了!”测验科科长张含明感慨地说:“这几年借力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项目、国家地下水监测项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等国家级重点工程先后在东营投入省级以上财政资金5000余万元,建设完成水文站19处,雨量站57处,水位站9处,地下水监测井41眼,墒情自动监测站5处,区域水资源监测站19处……200余处由雨量、水位、地下水、墒情、水质站点组成的覆盖全市的上下联动、量质并重的水文水资源、水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建成,在为政府决策、防汛抗旱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水利、市政、交通、生态等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基础水文数据,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质水文服务。”
“不仅如此,省级以上水文基础设施的投入还解决了我们基层水文服务体系的难题。”张含明科长自豪地说:“东营南北狭长,黄河从中穿过,水文地质条件也以此而分。按照省局党委完善基层水文服务体系的要求,我们借力中小河流水文监测工程建设,在一南一北分别建设完成了河口东劝学、广饶石村两个中心站,加上市水文巡测基地,构成了‘一肩挑两担’战略布局,形成了‘市局调度、中心站巡测、站点自动监测’的测验模式,水文监测站点实现了站点景观化、设备自动化、维护专业化、远程可视化、养护经常化、仪器保险化的‘六化’目标!”
生态是篇大文章,水文也能出效益
驱车走在东营的海堤大道上,车外“红地毯”美景像一片燎原之火,延伸到远方。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一,在这个深秋时节,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向世人展示着她奔放、辽阔的美丽。
“如果能为守护这片美景作出一点点贡献,都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局长张惠潼深有感概地说,“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60多次谈生态文明,东营处于黄河最下游,有着亚洲最大的湿地——黄河入海口湿地,我们将怎样做好‘黄河、湿地、海洋’这篇大文章作为新课题,全力打造东营生态水文,这也是东营水文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2016年2月18日,东营市水环境监测中心顺利通过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资质认定考核,获得资质认定合格证书。2017年5月,一份特殊的“体检报告”呈送到了市政府分管领导的手中,这是东营市水文局为其担任河长的一条市属主要河道做的体检报告,从水量、水质等各方面给予现状调查和原因分析,并给出治理建议。市政府有关领导和部门对这份体检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
2017年3月18日,东营市水文局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的《基于关键功能组的河道内生态需水研究》项目进行了审查验收。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率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水务局、北京市水文总站等院校单位的十余名领域内知名专家教授,详细听取了项目汇报,经质询与讨论,专家组认为项目技术先进,资料详实,成果可信,研究成果对北方地区河流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和推广价值。
“《基于关键功能组的河道内生态需水研究》项目的验收是我们继东营市水环境监测中心挂牌成立以来的又一重要成果。”东营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张乃鹏自豪地说:“这标志着东营水文在完成水量、水质监测的基础上,向水生态监测与评价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做好区域水资源监测、超采区地下水位监测、省级水功能区监测这三项工作,就是牵住了生态水文的牛鼻子。”水资源科科长董宝恩说,“先从‘量和质’两方面,把水资源的账算清楚,水文工作的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都将会慢慢显现。这也是山东水利工作由‘资源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的体现。”
磨砺锋出,打造一支水文铁军
“当初张局长叮嘱我们‘五个一工程’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打造一支东营水文铁军,当时我们还不理解,现在才明白了局长的良苦用心。”袁鹏杰大学毕业后就加入了东营水文这个新建局,见证了东营水文用五年时间换来的华丽转身,小袁自己也从一个青涩小伙成长为了技术骨干。“我们五个大学生是东营市水文局招的第一批学生,局长和我们的入职谈话是在省局机关进行的,然后就把我们安排到省局各处室锻炼了,一待就是大半年。单位在最需要人的时候把我们放到省局机关锻炼,就是要我们学到真本领,更好更快地投入工作啊!”
不仅去机关处室锻炼,每年汛期,东营局都安排职工去黄河利津水文站学习锻炼,在与黄河的风浪搏击中学习黄河水文精神,工作经验和业务技巧,提高业务素质。
每周二下午,东营市水文局小会议室都是热闹非凡,这是全局每周一次的“周二下午学习”时间。《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我的一堂公开课”、《金正昆讲礼仪》、《开讲啦》等等,针对年轻人多的特点,局里开展了思想素质+综合素质+业务素质的“双+素质教育”,在形势多样、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同志们受益匪浅。
“半夜过坟地,一人高的芦苇里穿行,爬沟过坎……这些都是基本功。”说起“零点行动”,水质科工作人员张焱打趣地说。“作为女生,深夜野外取样,不害怕是不可能的。有一处排污口,唯一的路就要步行穿过一片坟地,早上和下午的取样还好,到了晚上12点,确实有点害怕。”在每年的五月份和十月份开展的“零点行动”中,工作人员要在野外对全市各主要入河排污口进行24小时全天候取样监测。每次像应急水文监测、零点行动这样的硬仗,都是对队伍的一次试炼,东营水文人每次都能交出一份完美答卷。
2015年6月,中共东营市水文局党支部成立了!从此东营水文事业有了更坚强的领导核心。“虽然党员人数还比较少,但党组织的成立使干部职工心里都有了主心骨!”张惠潼被选举为党支部书记,“感到身上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要让党支部在事业发展中发挥领导力,也要让党员在业务中发光发亮。”
最近,刚刚参加完全省水文技能竞赛的袁鹏杰,正在积极为全市第一届水文技能竞赛练兵备战,作为主办方东营市水文局的参赛选手,要争取在自己家门口取得一个好成绩。“通过参加竞赛比武,和别人学了长处,补了自己的短板,每次都会有新进步。”袁鹏杰说。
“以赛代练”,东营市水文局在积极组织职工参加相关技能竞赛的同时,还筹备主办东营市第一届水文技能竞赛,邀请黄河水文部门等兄弟单位一起交流学习,给职工提供了学习机会,提升了职工学习业务技能的积极性,业务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创新、敬业、求实、奉献,8个字的水文精神完美浓缩了东营水文人在创业路上展现出的优良品质。正如张惠潼局长所说,“人才队伍是干好事业的第一保障,我们已经打造出了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水文铁军!”
踏石有印,抓铁留痕。践行“山东治水五年”之路,东营水文全面实现了“五个一”目标,用实干结出丰硕成果迎接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借“十九大”东风,东营水文必将成为实践治水新思路的先锋!